“瞧,那就是我家去年盖的新房子。”会泽县待补镇糯租村村民朱兴跃指着不远处的两层小洋房高兴地说。这几年,村党总支号召村民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,引进外地老板规模化种植生菜、草莓、中药材等特色作物,除去一亩地每年800元的租金外,还有一笔可观的务工收入。而就是这几年,会泽县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围绕扶贫抓党建、抓好党建促扶贫———
“以前装着几块钱,捏出汗来都舍不得使,现在在家门口打工每年就有万多块的收入,赶个街想吃什么就买。”正在生菜地里浇水的朱兴跃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。朱兴跃是会泽县待补镇糯租村村民,这几年,村党总支号召村民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,引进外地老板规模化种植生菜、草莓、中药材等特色作物,除去一亩地每年800元的租金外,还有一笔可观的务工收入。“瞧,那就是我家去年盖的新房子。”朱兴跃指着离基地不远处的两层小洋房对记者说。近年来,会泽县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围绕扶贫抓党建、抓好党建促扶贫,党建扶贫“双推进”的战鼓响彻乌蒙腹地。
“可怕的是
失去战胜贫困的勇气”
清澈蔚蓝的天空下,青瓦白墙的联排别墅,清澈的小溪流穿行而过,坐落于乌蒙山片区的待补小镇散发出水墨画般的梦幻情韵,让人恍若置身江南水乡。
曾几何时,这个位于会泽县南部的小镇,由于地处冷凉高寒山区,只能种植洋芋、荞麦等杂粮,导致农业产业发展滞后。2010年,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。贫穷和落后,一度是待补充满苦涩和尴尬的标签。
如何战胜贫困?历届党委政府在思考,也在行动。“贫困不可怕,可怕的是失去战胜贫困的勇气!”待补镇党委书记唐炳贤的回答铿锵有力。
面对群众“增收难、脱贫难”的问题,待补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,实施党建带动扶贫开发整乡推进,积极探索精准扶贫、决战贫困的新路子。一时间,“支部找出路、党员当大户、群众快致富”,成为待补贫困山区的一道亮丽风景。
在野马村,一场春雨过后,泥土散发出芬芳,新种下的百合花已悄然发芽。再过几个月,这里将是万亩百合飘香的景象。
说起今昔变迁,村党总支副书记杨清华心绪难平:“刚开始村民们大都不愿意种,因为没资金、没技术、愁销路。后来村里的党员、干部带头种,又帮大家解决各种困难,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,我家种了40亩百合花,年纯收入有60多万元。”几年功夫,野马村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,待补镇也发展成为云南省最大的百合种球繁育基地。
“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的落脚点最终在群众致富上,产业发展得好不好,群众富不富,关键是我们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。”唐炳贤表示。